众所周知,像地震救灾这样的事情,不仅需要有满腔的慈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的救援知识和经验技能。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分工,红十字会参加的正是芦山地震群众生活保障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组等方面急需得到社会支援的工作。
大灾大难面前,一方面我们当然要肯定民间慈善的重要作用,但一方面也不能否认专业慈善组织的贡献。要知道,公众通过红会的救灾捐赠,其实是要借他们到达灾区同胞手中,以解灾区燃眉之急。而且,红会已经公开承诺所募集款物管理使用全程公开透明,救灾工作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将全程接受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公众当然可以继续对此表示怀疑,可是我们总归不能因为对一个组织的不信任,而放弃对芦山地震灾区同胞的帮助。
或许有人会说,“我哪都不捐,真想捐的话直接送到灾民手里”。在慈善机构普遍遭遇信任危机的当下,这样的声音也许会得到很多人认同。问题是,我们现在怎样才能够将救灾物资“直接送到灾民手里”?去灾区的道路,非救援车辆是不允许进入的,这也是五年前汶川地震留下的经验。如果我们都拒绝向红会这样有资格进入灾区的慈善机构捐款,那么灾区同胞怎样才能及时得到帮助?各自进行的救灾效率,又能有多高?如何保证是真救灾而不是真添乱?
地震救灾面前,我们应该抛弃所有的成见。所以,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我宁愿呼吁人们再信一次红会。对红会而言,这本身也是一次公信力的考验:如果这次办好了,也许能够重新挽回信任;如果继续让人失望,则必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