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媒体充当筛查质量问题的急先锋,似乎也成了“中国特色”,比如不久前针对苹果手机保修条款展开的“舆论狙击战”。然而,更多与消费者健康与安全息息相关的产品质量问题,不可能引起足够的舆论关注,也就被“沉没”了。
依靠“舆论狙击战”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案例被一再“复制”,其实是尴尬的“惨胜”。消费者的维权路径,变成了习惯性地求助于媒体、求助于网络。如果没有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再大的问题往往也不算问题,即使有一两家地方媒体曝光,问题产品的商家也能通过上广告、拉关系等潜规则“公关”,成功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更应该是一场持久战。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往“九龙治水”局面不能再成为托词。可以说,这样的改革就是为了强化监督的力量,避免以往责任的推诿与权责不明。有了统一的监督机构,更应该有配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的责任感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依靠职能部门严加监督,才能防止企业沦为“不听话又不讲理的孩子”。
此次应对禽流感疫情,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主动筛查的方式,很见效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也应如此,用主动出击而不是“跟着舆论跑”的方式,严格筛查市场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商品,先于舆论曝光前就发现并加以处理,并对消费者的各种投诉举报及时加以调查和反馈。
依赖舆论曝光质量问题,当视为职能部门之耻。何时职能部门在投诉、曝光之前主动出击,不再依赖“舆论狙击战”了,也许质量问题才不会频频出现。